旧栏目
关于印发《2012年全省共青团工作要点》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2-02-28 浏览次数: 1042

团闽委发20122号

各市、县、区团委,平潭综合实验区青工委,省直团工委,各大学团委,各直属企业团委,省军区、省武警总队、省武警边防总队、省武警消防总队政治部,九省市驻闽团工委:

《2012年全省共青团工作要点》经广泛征求意见,已经团省委常委会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共青团福建省委

2012年2月16日

 

2012年全省共青团工作要点

2012年全省共青团工作的总体思路是: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省第九次党代会、省委九届二次全会和团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永远跟党走,青春促跨越”为主题,以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为主线,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团的四项基本职能,深化对港澳台青少年交流,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创新,为继续打好“五大战役”、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一、紧扣跨越发展大局,着力打造项目品牌,引领广大青年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发挥“青”字号品牌优势,引导广大青年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在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中走前头、作表率。

1、服务“五大战役”。深入开展“青春奋进促跨越”主题实践活动,以重点工程青年突击队竞赛、青年突击队青年文明号“号队联建”、青年志愿服务走进重点项目工地等活动为载体,引导青年在重点工程建设和重大项目活动中展示青春风采。深入开展青年文明号优质服务示范月活动,积极参与打造优质软环境。抓住“5.18”、“6.18”、“9.8”等契机,充分发挥青年联合会、青年企业家协会、青年商会、青法协、青少年网络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深入开展中国青年企业家海西行、港澳全国青联委员海西行、“华夏青商聚海西”、“华夏学子看海西”、福建青年企业家八闽行等活动,积极做好“三维”项目对接,汇聚海内外青年力量推动福建跨越发展。

2、推动青年创新创造。深入开展青年岗位能手、青工技能竞赛、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挑战杯”竞赛等活动,引导广大团员青年立足岗位,创新创造,为建设创新型省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贡献力量。办好中国青年科技创新馆,促进更多的青年科技项目、资本、人才在我省落地对接。整合资源通过对创业项目、入驻产业园区等方面的扶持,积极鼓励和支持发展青年创意文化和创意产业。

3、推进生态省建设。深入推进保护母亲河行动,组织开展“学习‘长汀经验’·建设青春家园”主题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植绿护绿、内河整治、家园清洁等生态环保实践,特别是广泛发动和组织团员青年参加植树造林引导青少年参与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卫生整治,推广和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加强对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志愿者组织和环保骨干等的培育、引导,壮大青少年生态环保绿色队伍,促进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

4、参与青年文化建设。深入开展以“燎原·风雅颂”为主题的乡村青年文化节活动,通过开展大学生燎原艺术团下乡慰问演出、乡村民风民俗民情集中展示等活动,促进形成文明乡风。广泛开展进城务工青年文化节、团属青少年宫“周末流动剧场”、高校学生文艺团体进工业园区等活动,丰富进城务工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挖掘我省的青年文化资源,大力发展青少年喜爱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社团文化,广泛开展各类青年文化活动,努力形成共青团参与文化建设的工作品牌。

5、开展青年志愿服务行动。抓住“两节”、“3.5”、“5.4”、“6.1”、“12.5”等重要时机,组织开展文明劝导、应急救援、助老助残、禁毒防艾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行动,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继续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和我省欠发达地区计划,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贡献。

二、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着力夯实基层基础,不断提高团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坚持党建带团建,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扩大组织覆盖,激发基层活力,不断增强团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6、扩大组织覆盖。以“工团联建”为抓手,加强各级工团组织互带互动、共建共创,力争在全省10人以上、已建立工会组织且符合建团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全部实现团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依托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力量,分行业链条式推进新社会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青年自组织团建。按照“建组织,扩队伍,增活力”的工作思路,加强区域务工青年群体团建工作,大力推动福建驻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团工委建设。

7、增强基层活力。在非公有制企业团组织中广泛开展“达标创优”活动,以建设“四有”团组织为基础,以争创“四好”团组织为目标,激发非公有制企业团组织的内生活力。以创先争优活动等为抓手,合理设计工作载体,加强团干部培训,促进各类团组织的活跃。积极推动省直机关团组织和基层团组织结对,开展“城乡互动百千万工程”活动。开展县级团委人均1元团队工作经费和村团支部书记每月100元津贴政策落实情况督查调研,促进有关政策的落实。继续以全省共青团扁平化管理工作平台为重点,整合微博、手机报等,努力打造网络团建新名片。

8、巩固和深化乡镇(街道)团的组织格局创新工作。继续在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团组织中推广“1+1+X”工作模式,加强工作内容设计,编写工作案例汇编,指导乡镇(街道)团委开展工作。采取争取党政支持、上级团组织扶持等方式,确保每个乡镇(街道)团委每年有不少于2万元的工作经费。整合团内团外资源支持乡镇(街道)团的工作,依托青联、青企协、青商会等社团资源,导入辖区属地的学校、企业等资源,促进乡镇(街道)团工作的整体活跃,努力把共青团在基层的“桥头堡”从县一级向乡镇(街道)一级推进。 

9、加强中学中职共青团工作。贯彻落实全国中学共青团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发展团员和增强团员意识教育为重点,开展机关团干进校园团学队伍进网络青年学生进基层等“三进”活动,下大力气抓好中学共青团工作。遵循中学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制定下发《福建省中等学校共青团工作规程》,开展“中学生挑战杯”活动,加强学生思想引领,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以优秀中职毕业生报告会和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为载体,创造性地推进中职学校团的各项工作。

10、坚持全团带队。全力推动福建少先队学科建设,努力实现在师范类院校开展试点工作的突破。大力推动辅导员职称评聘工作,探索建立少先队辅导员职称评聘制度。持续开展少先队辅导员培训,强化培训工作的普遍性和实效性。结合“6·1”、“10·13”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努力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朴素感情。

11、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团干部协管力度,拓宽团干部选拔途径,重点加强高校团干部协管工作。指导设区市、高校团委做好换届工作,配齐配强领导班子。继续开展设区市以上团委机关干部到县级团委驻点工作和第二轮选派高校团干部到县级团委挂职工作。组织各级专职团干部进乡镇、访百村、联青年,实现接地气、转作风、办实事。大规模培训团干部,采取集中培训、送课下乡、境外培训和网络培训等方式,精心设计课程,提高培训质量,实现对基层团干部培训的全覆盖。筹备、开好共青团福建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推选好参会代表。大力加强各级共青团机关建设,深入开展共青团系统机关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扎实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

12、发展青少年公益事业。认真做好省青联、学联、青商会、青法协、青少年宫协会、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青年人才促进会、青少年研究会的换届工作。抓好团省委机关新办公楼的装修和搬迁工作,动工兴建省团校教学综合大楼。发展壮大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加强与企业战略合作,探索社会化筹资模式,规范化管理和透明化运作,为发展青少年公益事业提供有力保障。

三、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着力增强教育引导实效,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福建精神引导广大青少年

抓住重要时间节点,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推进分类引导工作,加强新媒体建设,提高宣传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3、开展纪念建团90周年活动。以纪念建团90周年为重要契机,深入开展“永远跟党走,青春促跨越”、“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我与祖国共奋进、我为海西献青春”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召开纪念大会,出版《福建省青年运动志》,开展主题团日和微小说大赛、电台传唱、新老团干部座谈等活动,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坚定跟党走、促跨越的决心。

14、大力弘扬福建精神。以“福建精神与青年担当”为主题,面向青年做好福建精神的正面宣传和深入解读,选树青少年典型,运用青年喜欢的文艺形式做好在青年中宣传和普及福建精神的工作。开展主题征文和演讲,出版“青春奋进——身边的福建精神”《创业天下》专刊,利用新媒体传播福建精神。

15、扎实推进分类引导。总结首批基层团组织开展《思想引导大纲》转化工作的经验,进一步推动分类引导工作在基层不断深化。通过邀请省领导给青年学生作形势报告、暑期大中专学生“三下乡”、先进青年典型走进基层一线等活动,引导青少年了解我国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理性认同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有机统一。在全省少先队员中广泛开展“红领巾心向党”、手拉手争当“四好少年”活动,实施福建少先队“先锋行动”。

16、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办好福建省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大力推动《福建省推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施意见(试行)》在各地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完善省、市、校三级分层培养格局,通过举办培训班、考察交流、实践锻炼等,为党的事业培养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17、运用新媒体引导青少年。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做好重点选题的策划与宣传,扩大宣传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团属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做好《中国青年报》、《创业天下》、《青年博览》等团报团刊的出版、发行工作。重视新兴媒体的运用和宣传,依托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通过建设团务领航、共青社区、青少年门户网站,开设工作微博、博客、QQ群、手机报等方式,开展富有思想内涵、融合时尚元素、青年喜闻乐见的各类活动,努力推动团的思想引导工作影响各类青年、引导更多青年。

四、落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着力服务重点青少年群体,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中促进青少年成长

坚持从党政关心、社会关注、青少年关切的民生问题入手,积极承接政府青少年事务,真心实意为青年办实事解难事,为广大青年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

18、服务青年就业创业。大力实施“海峡西岸青年创业行动”,从观念引导、技能培训、见习基地、小额贷款、创业扶持等方面入手,积极帮助青年就业创业。提升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项目运作水平,改进工作机制,使YBC项目辐射和帮助更多创业青年。继续实施“千名大学生创业扶持计划”。以农村青年就业创业专项培训、进城务工青年“订单式”培训等项目为载体,帮助青年提高就业创业技能。加强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强化宣传与对接,提高见习岗位使用率。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争取财政贴息等各种优惠政策,全面推进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工作,进一步扩大青年创业小额贷款的覆盖面。加大筹资力度,壮大海西青年创业基金。建设省青年创业服务中心,为创业青年提供更多的服务。

19、关爱进城务工青年和农民工子女。实施“我们在一起”十个一活动,以实际行动关爱进城务工青年。按照“抓结对、抓项目、抓活动、抓宣传”的工作思路,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助”等内容,深入推进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编辑《福建省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优秀案例集》。加强关爱行动志愿者队伍规范化管理,切实发挥项目专员作用,推进关爱行动示范基地建设,努力建立长期有效的帮扶机制。

20、关心社会闲散青少年。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下发《关于加强社会闲散青少年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意见》,着力建立以省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为牵头单位的工作体系,建设一支以青少年事务社工为主体,社会志愿者广泛参与的帮扶工作队伍。通过摸底建档、分类管理、建立帮扶机制等,采取个案、小组、项目帮扶等形式,为社会闲散青少年提供法律援助、心理咨询、权益维护、就业创业、生活困难援助等方面的帮助。

21、关注青年知识分子。以高校青年教师和青年科技工作者为重点,加快建立有效的联系渠道,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关注他们的利益诉求,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努力营造有利于促进他们发挥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

22、帮扶困难青少年。举办福建各界青年新春暨希望工程20年公益酒会,开展纪念福建希望工程实施20周年活动深入实施“2012希望工程圆梦行动”,争取全省资助1000名困难大学新生。力争援建15所希望小学,重点向我省边远、贫困、革命老区及灾区倾斜。深入开展红丝带健康包“百校进千企”活动。大力帮扶残障儿童等特殊困难青少年群体。

23、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充分发挥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牵头协调作用,推进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推动省、市、县三级共同开展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推动制度化维权机制的不断完善。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加强与广大普通青年的联系,倾听他们的呼声,反映他们的利益诉求。加强12355青少年服务台建设,提升运行水平,努力把12355建设成为面向青少年的综合服务平台。

五、立足服务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着力发挥传统优势,不断深化对外青少年交流

充分发挥福建的侨台优势,坚持以文化为纽带,以经贸为重点,加强品牌建设,大胆先行先试,努力形成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青少年交流新格局。

24、深化闽台青少年交流。以“海峡青年论坛”十周年为契机,举办系列纪念活动,扩大论坛在两岸四地的影响。按照“向下沉,向南移”的要求,“两岸青年联欢节·海峡西岸行”、“闽南风·海峡情”、两岸快乐小天使等活动为载体,重点加强与台湾南部青年社团、农村基层青年和青年学生的交流。以经贸产业、教育科技、文化创意、青少年事务等领域为重点,加强两岸青年的同业交流。组织开展台湾科技界青年代表团平潭行等活动,进一步构建闽台青年产业对接与经贸合作平台。大力推动基层交流、社团交流和民间交流,推动有条件的市县青联,特别是福、厦、漳、泉、莆等地区与台湾市县青年创业协会缔结为友好社团。支持有关市、县依托海峡(两岸)花博会、林博会、茶博会等平台,开展两岸青少年交流活动。

25、深化闽港澳青少年交流。继续组织省青联团组赴香港交流,选派在闽优秀青年与香港青年和青年学生面对面交流。继续加强与港澳闽籍社团和有关青年社团的交流,推动闽港澳青少年交流。

26、深化对外青少年交流。充分发挥我省侨乡优势,加强与闽籍海外青年社团的联系与互动,着力加强与东南亚闽籍二三代华侨的交流。继续按照团中央和全国青联的安排,做好青年外事工作,扩大对外青年交流。支持指导各地开展与港澳台和对外青少年交流工作。